位於政大校門旁的「張協興茶行」是一間擁有百年製茶經驗的老字號茶行,主營茶葉製作與銷售。隨著台北觀光休閒農園的興起與食農教育活動的推廣,這間老茶行也與時俱進,不斷擦亮自身招牌,在現代農業中建立起新的定位。
茶行由張丁頂先生於1949年創立,現由第三代——木柵青農張欣柔與其姐妹接手經營。除指南路二段的茶行本店外,位於貓空山上的「杏花林休閒農場」則是製茶與舉辦體驗活動的主要據點。近年來,這座農場不僅是製茶場域,也成為品茗活動與食農教育的重要場所。
張欣柔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系,畢業後便返家協助經營家業。張協興茶行擁有百年製茶歷史,販售茶葉則已逾七十年。家中除自製鐵觀音等茶葉,也延伸出茶糖等副產品,最早由其父開始販售。張欣柔最初負責協助銷售,後來逐步參與製茶、產品包裝設計及近年的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並在多年的實務經驗中找到自己在現代農業的角色。
張協興茶行與杏花林農場過去分別作為銷售據點與觀光景點,而今張欣柔巧妙結合兩者優勢,將茶葉、茶糖等商品帶進杏花林販售,同時也將參與農場品茗活動的顧客引導至茶行選購產品,形成相輔相成的經營模式。
面對滿街林立的手搖飲店,張欣柔跳脫傳統茶葉銷售模式,保留鐵觀音茶的原味,並以符合現代美學的文青風設計推出小包裝體驗組與冷泡茶包等商品。她認為:讓人願意開始喝茶,是推廣的第一步。現代人仍具飲茶文化,只是受限於茶具取得不易或泡茶時間較長,因此轉向手搖飲等便利選擇。與其說競爭對手是手搖飲,不如說是咖啡等現代飲品。她希望能抓住願意喝茶的消費者,培養他們自行選購茶葉的習慣,並透過鍋煮奶茶等創意體驗活動,賦予茶葉新印象,推動茶文化的現代轉型。
作為一位深耕都會農業的青農,張欣柔對這樣的工作型態特別有感。由於茶園與居所皆位於台北市,她無須「返鄉」,也能享有育兒友善的工作彈性。她認為,現代年輕人重視與孩子的互動,而都會農業正好提供了實現這種生活的可能性。
過去的農民角色多為單純的生產者,現今則需結合行銷與食農教育等多元方式,以延續事業發展。雖然看似更為複雜,但也提供了更多切入點,讓每個人都能從自己感興趣的面向投入其中。張欣柔認為,未來農業難以單打獨鬥,必須多元經營、匯聚不同人才。
為延續家中的茶葉事業,她選擇在孩子大班時才讓其進入幼兒園,希望能讓孩子在學齡前,能透過茶園生活、品茗活動與食農教育等管道,多元地接觸農業,她相信,當孩子能從自身喜愛的角度認識這個產業,長大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回到農業的世界。
下次造訪貓空,別忘了到杏花林休閒農場,讓濃濃的鐵觀音茶香放鬆身心,也歡迎前往花博農民市集的台北市農民專區,選購農民的茶葉產品!